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干旱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林纾, 李红英, 黄鹏程, 段欣妤
干旱气象    2022, 40 (5): 748-76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5-0748
摘要1372)   HTML65)    PDF(pc) (16918KB)(1677)    收藏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2年夏季我国出现1961年以来平均气温最高和降水量次少的气候异常,并伴有最强的全国性(东北地区除外)高温过程和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大范围强伏旱。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本文基于2022年6—8月全国2162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以及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将对今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干旱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全国76.0%的站共出现48 198次高温,其中36.6%的站累计出现3001次极端高温事件,20次以上极端高温事件的站点均分布在四川盆地,高温状况远超21世纪以来的典型高温年份。全国性的高温过程从6月13日持续到8月30日,共计79 d,高温最强时段在8月11—24日。按照高温发生站次、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等由强到弱综合排序,依次是华东、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极端性最强,而东北地区未出现高温。干旱时空分布特征与高温基本相似,全国最强干旱时段在8月中旬。2022年夏季,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尤其在7—8月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高压脊形成阶段性阻塞高压,强盛的副热带系统将两高之间活跃的冷空气大部分时段阻挡在50°N以北,造成我国“北涝南旱”的格局;低纬度的伊朗高压异常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略偏北且异常西伸,两高压长时间贯通形成的高压带控制区气流辐散下沉,并持续阻碍水汽向中纬度输送,不利于长江流域产生降水。同时,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与中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而行,于8月中下旬在80°E—120°E范围内叠加,致使控制我国大范围的高压系统呈稳定正压结构,中心位于川渝上空,致使川渝地区成为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次数的高值中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寒潮活动特征
李红英, 林纾, 王云鹏, 黄鹏程, 于亚楠
干旱气象    2022, 40 (1): 41-4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41
摘要1291)   HTML13)    PDF(pc) (1866KB)(1629)    收藏

基于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12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域寒潮发生频次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的干湿判别指标分析区域性寒潮的干湿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单站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86%的站点寒潮年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2)1961—2017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气候倾向率为-5.7站次·a-1, 且在1983年发生突变。1961—1971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出现峰值,从1972年开始锐减, 2007—2017年寒潮平均发生站次为历史最少。(3)1961—2017年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变化总体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82次·(10 a)-1, 1960年代冬季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最多,1970年代秋季和春季最多,2000年代冬季和春季为次高峰期,2011—2017年3个季节最少。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季节分布中以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春季最少; 10月、11月寒潮最为活跃。(4)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干过程发生频次最多,2011—2017年区域性寒潮过程干湿特征趋向于干过程和湿过程两极化分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宁夏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朱永宁, 冯东溥, 李红英, 段晓凤, 郑方
干旱气象    2020, 38 (2): 256-26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256
摘要483)      PDF(pc) (2274KB)(2162)    收藏
基于宁夏1961—2016年19个气象站点最低气温逐日观测资料,研究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宁夏全区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平均为0.59 ℃,且呈显著升高趋势,而春霜冻日数平均为3.9 d,呈显著减少趋势。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两者在空间上呈现反向分布,其中宁夏中部为最低气温高值区,南部为低值区,而霜冻日数正好相反。全区74%的站点最低气温显著上升,53%的站点霜冻日数显著下降,同一站点两者表现趋势并不完全相反,但Sen斜率均较小。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的周期性特征明显且相似,20~25 a和10 a左右的周期稳定,且1967年以前两者振荡最为剧烈,而后趋于平缓,表明未来宁夏春霜冻日数可能持续平缓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旱灾指数的宁夏小麦产量分析
段晓凤, 刘静, 张晓煜, 李红英, 袁海燕
干旱气象    2012, 30 (1): 71-76.  
摘要1255)      PDF(pc) (287KB)(771)    PDF(mobile) (287KB)(21)    收藏

在分析历年旱灾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和降水状况的综合旱灾指数,并以此为框架构建了旱灾累计指数评估模型,可用于逐月监测、评估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各县冬小麦产量。结果表明,这些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历年旱情和评估小麦产量,并且方法简便,适合于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监测与灾害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